欢迎来到晨曦免费分类信息网!
宝鸡
切换分站
免费发布信息
信息分类
当前位置:宝鸡晨曦免费分类信息网 > 宝鸡热点资讯 > 宝鸡国内新闻 >  袁立怒批小鲜肉跳舞姿势 她是如何看待顶胯动作

袁立怒批小鲜肉跳舞姿势 她是如何看待顶胯动作

发表时间:2023-08-26 01:19:47  来源:晨曦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网  浏览:次   【】【】【
上的安徽省阜阳市(原为阜阳地区,1998年撤地改市)做过几年新华社记者站负责人,但对淮河流域的情况并不熟悉。过去我没有关心过环境问题,现在也不想做这些费力的工作。但老张多次来电话交涉,我推不了,只好应承。   2004年3月15日,云南分社曹滢、江苏分社蔡玉高和我一同到了总社。我下飞机后立即去了老张办公室。老张拿出批件,说小分队由《内部参考》郭君正主任和他共同协调。郭主任原来我就比较熟识。大家一见面,就约定时间一同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   1993年,因淮河污染严重,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与国家环保总局、中央新闻单位等,共同组织了“中华环保世纪行”,颇有影响。我们这次新闻调研活动也算“中华环保世纪行”系列活动之一。有关领导说:“全国人大给批了经费,就列在‘世纪行’上。”   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的一个小会议室里,坐下来时间不长,我们就得知淮河污染依然严重。淮河治污到底存在什么问题?中央领导,特别是全国人大领导、环境与资源委员会领导,对此问题非常关心。我们小分队的任务是以“暗访”为主,明察为辅,了解真实情况。   记者采访原无“明”、“暗”之分。只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新闻就是宣传”、“记者也是干部”的观念。干部在古代就是“朝廷命官”,下乡不穿制服,不鸣锣开道,即谓“暗访”、“私访”。我们采访淮河“明”不起来,也“暗”不了。不过小分队总得有个名字,为了与全国人大领导即将到沿淮四省进行环境执法检查有所区别,我们叫“暗访淮河”比较贴切,而且很简洁。   采访中体会到了“暗访淮河”这个名字的好处:它时时提醒我们,到一线去,到现场去,到基层去。我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整个采访时间超出计划很多倍。可以说现在仍没有结束。当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确了解到了真实的淮河,看到了材料编不出的东西,得出了前人所未提出的结论。   我的两位同事   小分队让我认识了两位出色的同事。云南分社曹滢稍长,江苏分社蔡玉高上世纪80年代出生。小蔡出世时,我大学都快读一半了。   二人各有特点。作为女孩子,小曹长得秀美,做事认真。我们出发不久,在蚌埠写第一篇稿子时,她饭都不吃,反复研究其中的观点,把数字拿出来一个个比较,还到网上寻找旁证。有一些需要累加或算增减百分比的数字,她拉着小蔡一遍遍核对。采访一些问题,不搞清每个细节,她都不会松手。   曹滢在桐柏县“淮源”碑前的留影   小曹非常勤奋。云南远离淮河,小曹对淮河没有一点感性认识。出发前,她提前到北京,买了大量的书籍来参考。每天工作之余,她就抽空写作采访纪行稿件,据说是给一个环保杂志供稿。她的毅力也激励了我,每天即使再累,我也把计划中的事情做完。   小曹是个环保主义者。对云南的许多地区,特别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地区,她都到过。据说她登上过5000米以上山峰。如果这次不参加淮河小分队,她可能要去西藏。她为西藏之行做了许多准备,其中她花了4000多元买了一只“卡西欧”的海拔表。这只表像是大一号的手表,戴在小女孩的手腕上颇有“专业感”。它可以随时测定海拔高度、空气温湿度、指示方向,测量行进中的未来地区18小时天气变化等。一开始,大家觉得这支高科技手表挺有意思,不时问问脚下海拔。后来发现其中有诈:明明一楼海拔30米,到二楼反倒变成27米了。后来小蔡开玩笑说:这是一只高科技哑铃!还不断询问小曹“锻炼效果如何”?在往返上万里的工作途中,这只海拔表给我们带来不少欢笑。   左为沙颍河项城桥下采访农民的蔡玉高   小蔡则机敏过人,做事的风格和我相近,总希望用最小的劳动换取最大的收益。但生活中的他勇于吃苦,乐于助人。旅途之中吃饭、住店、买票、结账等等,都是由小蔡主动承担。特别是在深更半夜,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子和大包小包的行李、材料,到了一个陌生的旅馆时,总是由小蔡上前打探、询问、登记。由于他总管了琐碎的杂务,我们封他为“蔡总”。后期主要稿件策划,大的框架制定,具体新闻稿写作,“蔡总”承揽较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中许多观点,许多材料,是三人的共同劳动成果。部分照片,为曹滢、蔡玉高所摄,均未署他们的名字,在此谨表示衷心感谢!   政府的“嘴”与“脸”   说是“暗访”,我们一路上还是与环保部门打了很多交道。作为政府负责环境保护的环保工作者,其代表着。   从干流到支流,我们接触到不少市、县环保局局长,总的感觉是专业人士少,职业官僚多。很多环保局长不是工作需要他们,而是他们够级别,政府要安排职位给他们。或转业安置,或招考处级干部上岗,或民主党派人士任职。他们见到记者就替政府美言,一转身又有说不完的牢骚。   环保干部居于这样的位置,要做好涉及全局的环境保护工作,难于上青天!   “脸”不真切,“嘴”就更难真实了。我们听到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环保至上”的话。这些领导说着说着自己也觉得“说过头了大家都知道”,悄悄地一笑了之。从上到下,大多如此。国家环保总局在我们发稿后,几度召开新闻发布会,似乎要“斧正”什么,但始终没有把他们确定的淮河流域2003年COD入河排放量70多万吨数据作为重点。这一数据比他们自己测定的2000年水质最好时还是少了许多。而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测得2003年数据是123万多吨,接近历史最高水平。看看一河污染水,听听百姓疾苦声,“自2000年来淮河污染物排放逐年下降”的话,恐怕就不会那么理直气壮地说出来了。   “脸”上有正气,“嘴”上有真话,是政府诚信的开始,是做实事的基础。如果淮河流域的地方政府抓环保以这副“嘴”、“脸”示人,污染有反复、治理走弯路,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说说水质   水质的分类早有所知。但具体到测量的指标、数字,就不甚了了。采访时我一再叮咛二位年轻同事:先用鼻子、眼睛采访,不行再加上舌头和胃。老远闻见以臭为主,臭中带酸或其他味;走近一看或黑或黄,甚至五彩缤纷,显然不会是合格的水质。即使供饮用的地下水,看不出颜色,闻不出浓重的消毒氯气之外的味道,但喝起来有的咸有的甜有的涩,喝下去胃胀厌食,肯定也不会是合格的饮用水质。   一般人并非水科学专家,没有必要把精确到毫克的数十项指标搞得清清楚楚。所以,书刊媒体中的文章或报道中除了感官的表述外,通常都把权威部门的几十个测量指标数据变换成阶梯式的“五类”来表示水质:一类——水质良好;二类——较轻度污染;三类——轻度污染;四类——重度污染;五类——严重污染。在“五类”之下,还有“超五类”、“劣五类”之说,就是比“五类”更严重。一般作为饮用水源的,必须是三类以上水质。在环境科学理论上,“五类”就不叫“水”了,因为它丧失了“水”的功能,不可农用,不可工业用,更不可生活用或作饮用水源。但我们在采访中发现,淮河流域有些地方,五类或劣五类也是求之不得的水。它还有液体形态,除去这样的水,哪里去找像“水”的东西?   常见水的质量指标一共有二三十项之多,水按5个类别划分质量,对应的是测量指标的综合。如淮河流域大规模治理污染起始时主要治理COD(化学需氧量)。COD污染使水质变成黄、黑,发臭味。过去COD含量每升25毫克即为五类水。后来更改为每升40毫克。“2000年淮河水变清”形象指标是要干流水质达到三类,支流不超过四类,用的指标是提升后的新“标准”。现在所用的标准是《国家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水质划分中的其他指标也许不会引发感官上的变化,但也影响水质。如氨氮,看不出什么颜色,也闻不出什么气味。现在淮河污染的新趋势是氨氮污染越来越重。2004年7月中下旬,淮河发生的历史上最大的污染事故,其前锋就是氨氮,危害程度甚至高于历史上的以COD为主体的污染。   “达标排放”是水环境保护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必须指出:生活、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的“标”并非标准用水质量的“标”,而是根据其所属行业划分的处理标准。化肥厂达标排放的污水,氨氮浓度也会是100毫克/升,是五类水标准的50倍。如1989年前建成的印染企业,因废水处理难度大,处理后的排放标准相对就较高。3级排放标准COD达标值为1000毫克/升,也是正常三类水标准的50倍;柠檬酸类的发酵及酿造行业,COD达标是300毫克/升。其他行业基本如此。简言之,企业“达标排放”的废水,仍在污染环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淮河水体污染物质较为普遍的还有汞、磷、氟、铁、砷、铬、铅、亚硝酸盐等等。不同企业还会排出不同的污染物质,有的非常专业,如“兑硝基苯酚”等。   大江大河的污染可能是数年之间的事。但大江大河的治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我们对淮河的了解还是很少,对问题的认识也非常肤浅。但既然有了开始,作为新闻工作者,也不会轻言放弃,我们将为淮河流域环境保护做自己最大努力。   第二章 浅说淮河--奇特的中国第三大河   污染最严重的流域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是在有关淮河的作品中引用最多的一句民谚,这名民谚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淮河流域人民安居自得的情形。在中国悠久的农业社会里,有饭吃、有衣穿就是最大的幸福。淮河两岸一马平川,傍河而居,兼有北方的日照、南方的雨水,物产丰茂。对于饱受辛酸、最易满足的中国农民来说,这算条件无比优越的地方。   作为新华社记者,在淮河流域采访前后十数年得知,这里也是灾害频仍的地区:近540年来,发生大的流域性灾害350次,真正“三年两灾”;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农民起义数千起,近70%发源于淮河流域;上世纪90年代初,据我国公安部门统计,新中国建立后,各种各类邪教60%直接产生或壮大于淮河流域。如此等等。   这次“暗访淮河”发现,先天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淮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中国人平均数的1/4,同时也是污染最为严重的流域。十数年在历史上仅为短短的一瞬,但刚刚发现就开始治理的水污染,正给淮河流域带来灭顶之灾,在1.7亿淮河流域居民中,约2/3的人面临饮用水危机。已发生的污染还要贻害子孙多少代,尚未可知。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已成为淮河流域的过去,这将是先人留给我们最为留恋、最值得深思、最有警醒力的谚语。   特别的流域(1)   全长6300多公里的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年径流量达1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500公里,如“几”字状绵延在中国北方地区,最终注入渤海。   在两条江河之间狭窄的平原和微丘地带,穿行着中国第三大河——淮河。它发源于大别山北麓,全长仅1000公里。在本世纪初人造出海口打通后,淮河干流才在黄河夺淮700年(1194-1855)之后,有了自己的入海口。现主要水流还是在江苏扬州三江营汇入长江。全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根据2000年官方统计1.65亿人。到2004年中期,按流域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其他因素推算,流域实际人口约1.7亿。人们通常用一组递降的百分比对比说明淮河流域的特殊性:流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6,可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12,人口占全国的1/8(按1.65亿计),粮棉油产量占全国的1/5,人均水资源是全国平均数的1/4。   上述数字凸现了淮河流域人口高度密集、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少于全国平均水平、典型的农业经济区域等特征。根据2000年普查统计:淮河流域农村人口占80.93%,人口密度是全国平均的4.6倍。实际上,这一比例可能还要大一些。   淮河流域位于中国东部,西起河南省南部地区的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六安至合肥丘陵地带和通扬运河、如泰运河与长江流域相毗邻;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脉为界。行政区划涉及豫、鄂、皖、苏、鲁五省,共40个地区、地级市,163个县,75个市辖县级区。其中湖北只涉及5个大别山区的县区,比重很小。流域内山区仅占10%不到,平原洼地约占67%,低丘与山岗地约占20%。   以黄河夺淮入海的黄河故道为界,即今河南兰考县、安徽砀山、萧县至江苏邳县、连云港一线,淮河流域内又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河水系。后者主要位于山东与江苏北部。流域面积分别是19万平方公里和8万平方公里。有京杭大运河、徐洪河及淮沭新河贯通其间。   沂、沭、泗水系实际上是沂河、沭河和泗河水系的总称,共有12条较大的一级支流和15条自行入海的河流组成。上世纪50年代,人工修建新沂河、新沭河,使该水系有了独立的主要入海通道。   淮河水系从河南桐柏县发源后,流经信阳市,到淮滨县与安徽阜南县交界的洪河入淮河口为上游,长369公里;从洪河口到江苏洪泽湖出口中渡为中游,长476公里;中渡以下则为下游,河长150公里。   淮河发源地以海拔100米到300米山区为主,流域面积66%在海拔10米到100米之间。   河底比地面高是黄河奇观。但下游比上游高是淮河干流的一大特色。洪泽湖底竟比淮河干流蚌埠段河底高出2米。根据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淮河干流总落差为200米,其中上游为178米,中下游地区为22米。平原型河流、湖泊型河流、下高中低的河流,是淮河治水、治污所必须考虑的特点。   此为淮河出源头地区20多公里处,小桥下即为淮河   “纳百川而成大海”。任何一条河流,都由众多支流汇聚而成。淮河也不例外。   淮河支流并不多,据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记载,淮河主要支流有25条。在“淮源”桐柏县,从淮河文化陈列馆制作的“走读淮河”模型上可以看到,上游大一点的支流有河,中下游较大的支流还有汝河、颍河、涡河、濉水、泗水、沂沭河等。稍小一点的还有沣河、淝河、淠河等等。淮河的主要支流,如洪汝河、沙颍河、涡河等均在中游。依据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编纂的一本《水利手册》,大体得知淮河主要支流情况。   汝河(即今洪河支流)   发源于大别山区的伏牛山,历经各代人为改道,变动很大。元初,为免蔡州水患,在郾城截断汝水北部支流,使舞阳以北的汝水上游河水向东由ND938水入颍河。元末,在舞阳再截汝水另一支流——甘江河,使之归澧河。明嘉靖九年,即公元1530年,汝水在西平附近淤断,汝水南支截流易源。清代把汝水北支改称洪河,新蔡以上汝水改称南汝河。成为今天的洪水支流。   颍河(又称沙颍河)   颍河是淮河的主要支流,全长650公里,流域面积4万多平方公里。正源是河南嵩山。由界首市入安徽阜阳地区。周口以上受黄河夺淮影响较小,周口以下颍河干流与古颍水河道大致相似。春秋时代,在周口以东有一颍河分支,到怀远涂山口入淮河干流,名叫沙水。到清代时,这条河流已不存在。现在的颍河以沙河为主源,故统称“沙颍河”。一般在安徽界首市以上称“沙河”,界首以下一般称作“颍河”。沙颍河流经阜阳市并入另一支流泉河,再经颍上县,后注入淮河。   历史上,颍河水流在阜阳西北驻留,形成一湖,名“西湖”。阜阳也因颍河得名,曰“颍州”。阜阳市现有颍州区,全市惟一一份晚报叫《颍州晚报》,很多商铺都以“颍”字命名。据说,唐朝时颍州西湖名气远大于杭州西湖。大文豪欧阳修主政颍州时曾有诗作,比较两“西湖”后说“未觉颍杭谁雌雄”。南宋后由于黄河侵入,淤塞殆尽。现在阜阳很多文化人谈论本地辉煌的历史文化时,仍引用此诗作证。   特别的流域(2)   涡河   涡河上游受黄泛影响变迁最大。   涡河发源于开封县郭厂村,上游临近黄河,许多上游支流已到黄河南堤脚下。在黄河泛淮的冲刷、淤积下,支流增多,变化无常。中下游则基本保持原貌。主要由河南鹿邑县进入安徽亳州市。经涡阳、蒙城两县,入蚌埠市怀远县境,注入淮河。   濉水   濉水发源于江苏陈留县西浪荡渠,向东到江苏宿迁小河口入泗。在古代淮河,它的位置非常重要,是重要支流之一。   黄河入淮后,濉水在睢宁县以下多次向南改道,现有新、老濉河之分,即因改道而起。现皆由江苏泗洪县入洪泽湖。   泗水   古泗水是淮河下游最大支流。河道深阔,尾闾通畅。沂、沭、汴、濉等都是泗水的支流。南宋时黄河南泛,主要是经古汴水和泗水入淮河,故史书和专业书籍均称历史上黄河南泛为“夺泗入淮”。   明万历年间,泗水筑堤形成固定河槽。徐州至淮阴间泗水被黄河所夺,河床淤高,使沂、沭、濉河下泄通道堵塞。泗水上游来水下泄不畅,在济宁至徐州之间的洼地滞蓄,形成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个相连的湖泊,总称“南四湖”。南四湖以下,泗水河道淤塞,南北航运受阻。为保漕运畅通,明、清两代先后开挖了会通河、中运河等一系列河道,并使原来入泗的支流改道入运河,形成以运河为骨干的排水系统。   沂、沭河   在汉代以前,这两条河都是泗水支流,从下邳入泗。北魏到清代1000多年间,沭水多次西泛入沂。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为防沭河侵沂,在郯城禹王台建竹络坝。从此,沭水西支断流,并脱离泗水主干而独立入海。明、清时为保运河而开挖的六塘河,使沂水   脱离泗水,并以六塘河为归海通道。   1950年后,政府组织人力开辟新沭河、新沂河,主要以排洪为目的。从此沂、沭有了新的入海口,并使淮河流域形成相对独立的沂沭泗和淮河两大水系。   淮河支流和流域里的河流都因南北发源地不同,形成两大特点:发源于干流南岸多源于山区,河短流急,季节性强。特别是夏季暴雨,往往山洪势不可挡,破坏性较大。北岸支流众多,大多源远流长。只是水量有限,有些河流已淤塞成沼泽,或已在历史岁月中消失。   淮河属湖泊性河流,流域面积小,低洼积水地多,但出名的湖泊少。仅洪泽湖、南四湖、骆马湖等较有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多年,排涝为田,使许多沼泽地成为围堰,移民种粮。如干流中游数十万亩面积的城西湖、城东湖,现都成为人口密集、阡陌相连的农民聚居地了。   在淮河水利,特别是治污方面,洪泽湖、南四湖、骆马湖等,位置非常重要。洪泽湖在江苏境内,面积1960平方公里。隋唐以前,洪泽湖一带地势低洼,有很多小湖泊、洼地。黄河南泛后泥沙淤积,致使淮河尾闾不畅,水面增加,把洪泽湖与小湖洼地连成一片,水面迅速增大。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筑高家堰,明中后期进一步加筑,湖水抬高,湖面进一步扩大,形成现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由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个相连的湖泊合成的“南四湖”,元代前仅为泗水流经的一片洼地。黄河夺泗后,黄水、泗水积淀于此,形成湖泊。昭阳湖形成最早,元时称山阳湖;南阳湖与独山湖为一体,后运河行经湖中央,将该湖一分为二,西北部分仍称南阳湖,东南部分则称独山湖;微山湖出现于明代,由赤山、微山等几个小湖泊扩展而成。   骆马湖是黄河夺泗入淮后沂、沭、泗河在宿迁(现江苏省县级市)一带形成的湖泊。后又逐渐被淤塞。清初,骆马湖复现,嘉庆年间又逐渐消亡。1950年后,因大修淮河水利,建起大批闸坝与排洪设施,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骆马湖。   骆马湖是人力影响水系的典型之一。现在淮河中游正在兴建一座大型控制洪水工程——临怀岗控制工程。建成后在淮河干流将又会出现一个季节性湖泊。   在古代淮河流域,称为“泽”的湖还有一连串:荥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大野泽、雷泽以及下游地区的射阳湖、白马湖、博芝湖等。颍水、汝水一带记载有36个湖沼陂塘。而位于河南正阳、息县、新蔡交界处的鸿却陂方圆有400里之广。这里泽、湖、沼、陂、塘有一些在历史上颇为重要。如战国时道家代表列御寇,就在圃田泽隐修,著《列子》一书。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域,后多因黄河夺淮、历史变迁和人力作用,均已消失。   独特的气候   “桔生淮南为橘,桔生淮北为枳”。古人形象地总结了淮河流域的气候特点。一树同宗,隔河而质变,并非百米宽淮河对气候有多大影响,是因为淮河坐落在看不见的气候分界上。   淮河、秦岭一线被地理教科书称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我在陕西、河南、安徽等地采访时发现,许多农业科研机构都设立在这一条线上。而且,多出成果、出全国影响面大的成果,很多都是这一线的研究机构或专家。深究其因,得知:秦岭、淮河为南北气候交界处,则北方气候有之,南方气候亦有之;北方灾害有之,南方灾害亦有之;北方害虫愉快生长于此,南方害虫同样茁壮成长于此。多数时候,两边气候、灾害、害虫叠加于这一带,让生物一年中受南北两遭磨炼。在此地培养的良种适应南北气候,经受住两重灾害折磨,抵抗住南北敌害侵扰。如此打磨,自然适应性强,成熟度高。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广大地区。   单就淮河流域而言,也有人用“三个结合部”来概括淮河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南方多雨气候和北方干旱气候的结合部;北半球亚热带和温带的结合部;沿海和内地的结合部。有关专家经过大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类似结合部是典型的孕灾地带。   在淮河水利委员会采访时,专家们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用气象学专业术语描述:以淮河干流和苏北灌溉总渠为界,北部属温带半湿润区,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区。影响本流域的天气系统众多,既有北方的西风槽和冷涡,又有热带的台风和东风波,还有本地产生的江淮切变线气旋波。东南亚季风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由于是多种气候交汇区,多变是一大特色。不同地区、季节、年份,降水量极不均匀。南部大别山,最大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而同时北部平原区可能只有200多毫米;全流域的年降水量虽有800多毫米,但降雨比较集中,5月至8月的汛期3个月就通常降下五六百毫米;丰水年和贫水年的降水量平均相差四五倍。碰上特殊年份,如1954的水年和1978的旱年相比,降水量悬殊竟高达三四十倍。   特殊的气候,加上特殊的地形,便有了淮河特殊的灾害。专家对淮河流域近530年的灾害历史研究发现,较大范围的水旱灾害平均3年2次,其中流域性洪涝灾害131次,干旱97次。进一步研究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洪涝集中发生在18世纪,干旱主要集中在16世纪、20世纪。   淮河流域旱涝周期明晰,一般为11年。但百天大洪大涝,继而百天大枯大旱现象,亦屡见不鲜。   淮河流域洪涝主要由暴雨所致。6月、7月,江、淮地区特有的梅雨季节,降雨可持续一二个月。范围之大,可覆盖全流域。   最为惨重的一例是1975年8月,受台风影响,洪汝河流域突降暴雨。暴雨中心汝河板桥水库以上流域,平均降雨量达1028.5毫米,最大入库流量达每秒1.3万立方米,创世界同流域面积入库量最高纪录。导致8月1日水库水位超过坝顶,水库溃决。洪水以每秒6米的速度冲向下游,6小时倾泻7亿立方米。洪水出库时形成高30米、宽12公里到15公里的水流,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建筑物、道路等荡然无存。京广铁路距大坝下游50公里,有31公里被冲毁,铁轨被扭成麻花状。洪水再往下,直接致使洪河石漫滩水库溃决,王老坡滞洪区冲决。   据统计,这次虽是小流域洪灾,但导致2.6万人失去生命,1130万人受灾,33万头大牲畜死亡,冲毁房屋625万间,水毁耕地2000万亩。   上世纪以来,1931年、1954年、1963年、1991年和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亦举世瞩目。   “非涝即旱”是淮河流域灾害的重要特点。由于淮河流域降雨集中,年际变化太大,水资源很难利用,农业亩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这使得淮河流域农业非常容易出现大面积干旱灾害。祸不单行,在旧中国,淮河流域的干旱往往还伴随蝗灾、干热风灾害等。近530年,发生流域性旱灾193次,蝗灾103次。   灾害频仍使以农业为主的淮河流域农民深受其苦。历史上农民起义频发是民不聊生的典型标志;而邪教横生,反映了沿淮人民在现实中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在虚妄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淮河流域居民外出乞讨似乎成为中国社会一种独特的现象,群体性移居也较为多见。现居于陕西关中平原的河南籍人士就非常之多,几乎每问三个人即有其一。历史上还出现了以乞讨出名的凤阳县,民歌“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唱遍全国。直到现在,沿海和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夜市里卖花的小女孩,相当比重的人员来自淮河流域。   当代最为严重的灾害应是上世纪60年代初发生的,当时我国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全国约3000万人因饥饿而失去生命。据有关资料显示,其中70%以上是淮河流域居民。由于这一时期妇女严重营养不良,婴儿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现在,这一年龄段人数明显少于其他年龄段。   传奇的身世(1)   淮河是一条年轻的河。尽管在中国排名第三,但与老大哥长江、黄河相比,资历要浅得多。现在淮河流域的很多土地,包括安徽、江苏的一部分,还是依靠黄河、长江搬运沙土“造”出来的。   据有关地质研究资料记载,数百万年前,黄淮平原还是一片汪洋。当时,由于海底地壳运动,已把山东的沂蒙山一带托起,现在淮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就成了一个海湾。   100万年前,桐柏山上流出一股溪流,汇集沿途的细小支流,向相对低洼的东方流动。这时黄河、长江等已壮大到具有“改天换地”的威力,裹挟着大量泥沙,填海造地。大约到5000年前,江苏北部已成陆地,淮河穿过此地注入大海,奠定了现在淮河的模样。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淮河干流走向:源于现河南省桐柏县平氏镇的胎簪山,经过该县的东北部和南部,流经信阳市北和其下辖的罗山、息县、淮滨三县,到达安徽境内的阜南县。向东过霍邱、寿县、怀远、凤阳出安徽。进入江苏,流过泗阳县城南,经淮阴北,向东过涟水县,注入黄海。   现在看来,淮河上游、中游基本维持原来的面貌,只是下游地区变化太大。   淮河算不算中华民族最早繁荣的地方?   中国人都知道黄河是“母亲河”,丰富的古籍遗存证明了这一点。后来我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物理系一项关于安徽和县(长江北岸边)发掘出的“和县猿人”遗址和化石测年成果时,负责研究的教授们告诉我:如果把中国“人”的文明起源上溯到1万年前,当时的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是居民了;再往上推15万至30万年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只能找到很少几处人类活动的踪迹;时间再往上推移,就更少了。即使是1万年后人类文明的结晶,如建筑、艺术品等,南方存留也比北方少得多。是中国南方在古代没有像北方那样人类频繁活动?教授们通过对和县猿人化石研究后认为:中国南方气候温湿,腐蚀力极强,古迹与文化遗产难以保存。为验证这一说法,教授们还做了个试验:将步枪子弹的弹头去掉,倒出火药并清洗干净,放入不同试验品,如骨头、金属、含放射性元素物品等,后密封、深埋。深埋的地点就在安徽和县猿人遗址附近,过几年挖出看看其变化情况,用以推断古代遗存在南方气候环境中的保存与腐蚀等情况。不想3年一过,子弹壳早就锈蚀了,里面的东西也存留不多,面目全非。试想,如果这是300年、3000年、30000年,甚至更早,那时候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根本无法留到今天供我们欣赏、歌咏。   我没有专门研究淮河文明史,但对淮河流域的文明,我认为有两件事必须提及:   一、众所周知的史实:中国第一轮文化繁荣时期,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思想家。出生于山东曲阜的孔子,出生于安徽颍上县的管子,出生于安徽涡阳县(一说河南鹿邑县,商、周时可能为一地,后划分归属两省不同地区)的老子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两个流派就是儒与道,时至今日,仍是中华民族世界观的“原点”和精神文化源泉。淮水能够孕育出如此辉煌厚重的文明,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二、淮河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的起源地。距淮河发源地很近的河南舞阳县贾湖考古遗址,在多次发掘中,均发现稻作农业的遗迹。特别是2001年4月到6月,由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队、河南省博物馆、舞阳县博物馆等合作进行的考古发掘,发现9000年前淮河流域的居民已开始种水稻。出土文物中不仅有稻谷,还有加水稻的石磨盘、石磨棒等。新华社于2001年6月27日对海内外播发了通稿。   考古专家曾在上世纪80年代对贾湖遗址进行了长时间的发掘和研究,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七音阶骨笛,还有成套的稻作农业遗迹等。贾湖考古发现举世震惊,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水稻之于中国人,无异于牛奶对于欧洲人。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是世界人口大族,与稻作农业不无关系。特别在天灾人祸频仍,以人多为胜的古代,稻作农业对民族的强盛,尤为重要。   对于淮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和重大事件,安徽淮南人陈广忠曾著《淮河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版)详细叙述,现撮取经络,加上我所了解的情况简述之:   淮河流域可能是古人类起源地之一。山东省沂源县土门镇1981年和1987年分别出土了一批古猿人化石,称“沂源人”,距今约40-50万年。早在1954年,还在江苏泗洪县下草湾发现属母系社会的新人化石,考古学上称“泗洪人”或“下草湾人”;   河南舞阳县贾湖遗址,江苏淮安县青莲岗遗址,河南许昌丁庄遗址,安徽蚌埠市北郊双墩古遗址,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等,证明淮河流域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这段历史中,文明、进步与中华民族同步。在音乐演奏、刻字与绘图、制陶、稻与粟的种植、家畜驯养、饮食结构、社会组成等方面,为率先发现;   传说中的伏羲发源于渭水,后迁徙到宛丘(河南省淮阳县北)定都。其后神龙也居于此。先古“三皇”有二位定居于淮河流域。据《易》、《史记》等记载,中华民族的婚姻制度、音乐及部分吹奏乐器制作、家畜饲养等都是从伏羲时开始的。“八卦”也是由伏羲发明;   传奇的身世(2)   淮河流域是最早的开发地区之一。夏代有涂山国,“淮夷”是最早的淮河流域居民,“东夷、西狄”中的夷即指“淮夷人”;尧舜时安徽六安出皋陶,为中国最早的司法长官;江苏徐州出彭祖,是中国最早讲修身养性而且是传说中最长寿的人;夏禹开国,定都颍水上游的阳城(今河南登封)。其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末代天子桀荒淫无度,被商汤联络包括“淮夷人”在内的众多夷人推翻,流放于南巢氏(今安徽巢县西南);商朝起于淮北。23代商王武丁时期,定居安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周统治后十几代,与“淮夷人”战争不断。“淮夷人”成为统治者的心腹之患;楚霸王任用孙叔敖,在淠水下游(今安徽省霍邱县附近)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水库——芍陂;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年开挖运河“邗沟”,连通江、淮两大水系。战国时魏王修“鸿沟”,沟通黄、淮;春秋、战国时淮河流域出现老、庄、儒、墨等思想巨擘和学术流派;秦末安徽省宿州市发生大泽乡起义;汉代淮南王刘安编纂重要历史文献《淮南子》,他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制作方法;汉高祖刘邦起家于江苏北部沛县;曹魏发祥于涡淮(今安徽省亳州市)。曹氏父子在中国政治史、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公元382年发生的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案例淝水之战,在今安徽淮南、寿县间;隋开凿大运河,沟通江、淮、黄三大水系;唐、宋淮河漕运,水利发达,并对南北文明的融汇起到了重要作用;南宋时黄河开始夺淮入海,长达700年;安徽省凤阳县人朱元璋,建立明朝;江苏兴化人施耐庵著《水浒传》,江苏淮安人吴承恩著《西游记》;1938年6月9日,蒋介石命国民党军掘开黄河花园口,以黄水御日军。黄河再度夺淮,1947年3月封堵。淮河流域44县受灾,约90万人丧生。形成5.4万平方公里黄泛区,淤积泥沙100亿吨。加剧淮河流域河湖水灾。   淮河流域最大的战争是1948年11月到1949年元月的淮海大战。战场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薛城),南达淮河。毛泽东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及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与蒋介石及其部属刘峙、杜聿明、黄维、黄伯韬、邱清泉、李弥所率80万军队,进行了65天的战斗,歼敌55万余人。奠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   历史上对淮河造成致命打击的,是南宋的黄河夺淮。   历史上,黄河多次裹挟巨量泥沙,滚滚南侵。据《史记》记载,黄河夺淮最早是汉文帝时,公元前168年。此后到北宋,共有十余次南侵淮河,但对流域生态及水系统,没有形成破坏性影响。   北宋靖康元年,即1126年,金人攻陷汴京。第二年,掳走北宋徽宗、钦宗。北宋灭亡。宋康王赵构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号高宗,建立南宋。在金人压迫下,南宋都城在短短的10多年间先后南撤到扬州、建康(今江苏南京)、镇江、临安(今浙江杭州)。直到1138年,金、宋议和,以淮河为界,南宋方得以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黄河夺淮入海起始年代,水利史、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人员说法不一。史实基本一致,就是从哪件历史事件上划分有分歧。综合史料,黄河南泛到全部水量由淮河水系入海,有过一段经历:1128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月,为了阻止金兵南下,东京(今河南开封)留守杜充,在李固渡(今河南滑县南20多公里处)扒开黄河。黄河便夺泗入淮。有专家称,这是“黄河夺淮”的开始。以此计算,到1855年,清代咸丰五年,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再次决口,回故道,改由山东大清河入海,共727年。杜充决黄后数十年间,黄河在不同地方有十数次大大小小的南泛。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八月,以河决阳武(今河南原阳县)故堤,灌封丘而东。”《金史》“河渠志”有这样记载。清代胡渭在《禹贡锥旨》中认定:“未几即塞,其历久不变,至今五百余岁。河、淮并为一渎,即自金明昌五年始耳。”《淮河水利史》以此观点为准,影响甚广。   累积到这次决口,黄河北流阻断,全部水量夺淮入海。黄河在淮北、苏北地区泛流,形成了颍河、涡河、汴水、濉水、泗水5条泛道。徐州以下泗水故道全被黄河侵夺;淮阴以下故道成为了各泛道的黄水入海门户。当时黄、淮处于金、宋拉锯处,战争连年不断,朝廷无力过问,任其横行。此时至1855年,共661年。   1194年黄河全面“夺淮”后,南泛即为常事。元朝统治中原98年间,记录在案的黄河决口长达40年,多时一年决口几十处。黄水在淮河北岸横冲直撞。明代统治的276年间,黄河洪水泛滥有102年。仅开封一地,黄河决堤淹没20多次;清代立国到1855年黄河北归200多年,黄河泛滥70多次。   传奇的身世(3)   1855年,清咸丰五年,6月,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以西)再次决口,掉头向西北、东北方向数股漫游,最终夺取大清河河道,由山东利津县入海。这时,淮河原入海故道已被黄河泥沙淤积成高于地面的废河道,全长728公里,成为淮河、沂沭泗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非常有意思的是,记者在这次“暗访淮河”调查中了解到,“地下淮河”的两大水系分界线与地面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多少万年前,甚至是百万年前,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