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晨曦免费分类信息网!
潮州
切换分站
免费发布信息
信息分类
当前位置:潮州晨曦免费分类信息网 > 潮州热点资讯 > 潮州国内新闻 >  我的小女人气质只留给你 清新可爱的女生带字头像

我的小女人气质只留给你 清新可爱的女生带字头像

发表时间:2023-08-26 01:19:36  来源:晨曦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网  浏览:次   【】【】【
⒎⒊鲆恢忠煅奈兜溃凑饩褪强罩谢ㄔ暗乃诘兀⒗锍破湮靶业奶焯谩薄N已矍岸偈备∠殖龉糯费Ъ叶哉飧觥疤焯谩钡拿杌妫夯ㄔ拔⑻褰峁梗?层,由列柱支撑,高达25米,底层以石块为基,上铺加入芦苇和沥青的土砖,土砖上盖铅板,铅板上再堆置泥土,上面种满了奇花异草,树木成荫。花园还有完整的灌溉系统,取城外不远的幼发拉底河河水灌溉。传说这花园是尼布甲尼撒国王献给来自米底(今伊朗)的王后的礼物,使得原本得了思乡病的王后一扫病容。然而这么豪华的“天堂”风景现在却什么也看不到了,只有一段修复后的低矮墙壁中残留的一小块原址遗迹,旁边还有一口干枯的老井,据说这就是当年空中花园的遗存品。 找寻中我惊奇地发现,花园遗迹上面的砖面上赫然雕刻着萨达姆总统的大名,记载着1982年空中花园在总统命令下修复完工的历史。可即使有总统的手谕,也不能让我大喜过望,因为尼布甲尼撒博物馆的馆长说,经过考证,现在仍不能确认这就是真正的空中花园遗址,因为这里距离幼发拉底河有20多公里,而据史料记载,空中花园应该就建在河边。 空中花园北面不远可见巴比伦最后一件珍贵的文物——用整块的青灰石雕刻而成的石狮子,它高踞于一块长方形石垫上,威风凛凛,爪下踩着一个奄奄一息的石头人,虽然狮面有点损坏,但这是尼布甲尼撒时代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一件贡品,像空中花园的守护神一样一直“活”到现在。可我感到遗憾的是这么剽悍的雄狮,到底还是斗不过时光老人,没有尽到保护神的责任,否则空中花园就不会荡然无存了。 第一部分印度三色海撒有甘地骨灰 岸上有大神仙踪水中含圣雄灵魂 钱峰 翻开地图,南亚次大陆宛如一艘庞大的航空母舰,探进印度洋达1600多公里。在其最南端北纬8度处,坐落着素有印度“天涯海角”之称的科摩林角。以科摩林角为界,印度的海域可划为三部分,东边为孟加拉湾,西边是阿拉伯海,南边是浩瀚无边的印度洋,三股巨大的海水在此汇合,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三色海。 科摩林角因奇妙三色海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每天都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古代印度人将此地称作“地之终点”和“天之尽头”不无原因。人于此,回首北望,心中忽然依稀浮现出泰姬陵、红堡的影子,似乎几千年浩大古老的印度文明终于在此与大自然交汇融合。向南远眺,无边的印度洋正敞开她宽阔的胸怀,吸纳着来自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的海水。仔细分辨,面前的海水清晰地呈现出深蓝、蔚蓝和浅绿三种颜色,深蓝无疑是最远处的印度洋,浅绿色则是阿拉伯海,蔚蓝是孟加拉湾,三股海水汇于一体,浩浩荡荡地一直向天尽头奔流而去。 据当地人介绍,每年4月满月的那几天才是观看科摩林角美景的最佳时节。届时,来自三大水域的海水涨势最猛,使得三色海分界线更加鲜明艳丽。那时,每天日落之际也伴着明月升起,斜阳落日映衬着海上明月,日月同辉,真是明艳不可方物。 科摩林角所在地坎亚库马瑞,不光吸引着众多慕名而来的东西方游客,平日前来朝圣的印度教徒更是不计其数。原来,坎亚库马瑞得名于印度教大神湿婆之妻库马瑞女神。传说她当年只身在此独斗魔鬼,将世界从魔鬼手中解脱出来。迄今科摩林角海边的岛上还建有一间庙宇,庙宇之中供有一个不大的玻璃房,房中是一只被精心呵护的大脚印,不准拍照,不准大声喧哗,原来这是当年湿婆大神驾临人间的仙踪,难怪乎进进出出的印度人个个神情庄重而虔诚。 与湿婆大神“仙踪”同处一岛的还有印度近代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辨喜的纪念馆。据称,辨喜1892年时曾到科摩林角潜心面壁多日,终于大彻大悟,成为一代思想家。辨喜曾苦口婆心地劝告国人:“当原则完全消失、感情泛滥时,宗教就会蜕变为狂热盲从和教派主义。”但遗憾的是,100多年过去了,他的祖国仍未摆脱当年的宗教对立和教派屠杀。 恰巧的是,离此不远的岸上,还有一座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纪念馆。这位毕生致力于民族独立、宗教和解的伟人,直到瞑目前还在思索着如何化解种族宗教冲突。甘地1948年被人暗杀后,印度人民遵循他的遗愿,将他的一部分骨灰撒入了三色海中,让他的灵魂能与这象征百川归一、包容一切的大海融为一体。令人感慨的是,现今坎亚库马瑞岸上最为雄伟的宗教建筑不是印度教的庙宇,而是一座白色尖顶的基督教大教堂,在印度教教徒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印度,能有如此景象,对圣雄甘地想必也是一种安慰。 第一部分大乌龟守着成吉思汗旧都 曾经驻兵15万如今只剩一土堆 杨涛 一个初夏的早晨,记者驾着车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行驶,心情格外愉快,因为今天的目的地是向往已久的哈尔和林——成吉思汗一手开创的古蒙古帝国的旧都。 经过3个半小时的行驶,我们到达了哈尔和林县。进入县城,发现它与蒙古其他的县城没有太大区别。虽然城区规模不大,但是学校、医院、幼儿园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给我们做导游的额尔敦巴特介绍说,现在的哈尔和林是蒙古国前杭爱省的一个县,坐落在鄂尔浑河东岸,面积2300平方公里,人口约10.9万,我们要寻找的古都哈尔和林就在该县东北方向。 我们从县城出来颠簸行驶了约8公里,终于到达了梦想中强大的古蒙古帝国的首都哈尔和林。然而映入眼帘的并不是高大雄伟的宫殿、戒备森严的兵营或者鳞次栉比的民居,这里有的只是一片荒凉的废墟:100多平方米的大土堆,离土堆不远,有一个长2米、宽1米、高2米的驮着石碑的大乌龟。不知是什么原因,石碑上没有文字和图案。土堆上挖得到处都是坑,只是在废墟周围可以依稀看到露出地面大约1米见方的大理石座基,完全不见昔日蒙古旧都的辉煌和宏伟。 面对这片废墟,我感慨万千,这就是那个我幻想了多年的强悍的蒙古帝国的都城吗?那个历史上辉煌一时的地方?记得历史书上写得清楚: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遂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军事活动,把蒙古领土向中亚和南俄步步推进。作为都城的哈尔和林始建于1220年,规模宏大,城周围的高墙用石瓦砌成,四面都有巨大的门楼。成吉思汗的15万大军驻守在城市四周,而城内的万和宫非常美丽,它白砖墙,琉璃瓦屋顶,绿红相间的花砖地面,宫殿里还镶嵌着各种宝石和珊瑚。万和宫的东西两侧是长白宫,长白宫南面广场上矗立着吹笛子、长着翅膀的银制少女雕塑。在绿树中间有4个龙头下垂的造型,龙头下面有4块巨大的陶瓷砖。每当举行全国性那达慕的时候,银制少女就会吹出优美的笛声,4个龙嘴就会流出马奶、酸奶、牛奶、果酒、蜂蜜和奶油,人们就在下面接着喝,跳舞狂欢。 蒙古是当时横跨欧亚的大帝国,而哈尔和林就是这个庞大帝国的政治、经济、工业、文化艺术和贸易中心,繁华一时,不仅在亚洲,在国际上也很有名,据史料记载,意大利的马可•波罗、伊朗的拉什德•阿迪•丁等世界著名的游客、学者都来过这里。1268年,蒙古人将首都迁到今天的北京,哈尔和林的地位开始下降。1368年,哈尔和林被大火烧成灰烬,一个曾经繁荣昌盛的古都化为一片乌有。 然而,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永远是蒙古人的骄傲,现在的蒙古人仍然想象着能够建立一个像古蒙古那样强大的国家,所以哈尔和林对蒙古人来说,反而显得更重要了。蒙古历史学家敖特根普日布对记者说,哈尔和林这个地方,地理条件非常好,是蒙古民族的发源地,回鹘、鲜卑、女真等民族都曾在此生活过。明朝建立后,蒙古人无处可去,又回到了这个地方,直至1639年。后来,蒙古人才渐渐地迁移到库伦(现在的乌兰巴托)。由于哈尔和林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来自前杭爱省的官员和议员在几年前就提出将蒙古首都由乌兰巴托迁至哈尔和林。然而,从目前哈尔和林的现状和蒙古国家经济来看,迁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想法,只是蒙古人要振兴蒙古帝国的一个愿望而已。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美丽的草原总是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想,哈尔和林古都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蒙古人的心中,它仍是一座丰碑,是蒙古人的骄傲。夕阳西下,我们也踏上了回城之路。 第一部分泰姬陵,门票一天两个价 冬天享受“云中漫步”夏天热得一路“跳舞” 钱峰 曾有人说,无论是国际政要还是普通游客,但凡来印度,哪怕日程再忙,都要挤出时间去瞻仰一下位于新德里以南200公里处的泰姬陵。的确,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这座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宏伟陵墓,正如万里长城一样,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和文明古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不过,大多数人的走马观花对泰姬陵来说,实在太不公平,因为看泰姬陵是很有学问的。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帝王沙贾汉为爱妃泰吉•马哈尔所造。据传当年沙贾汉听闻爱妃先他而去的消息后,竟一夜白头。为纪念泰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国王倾举国之力,耗无数钱财,用了22年时间修建了这座晶莹剔透的泰姬陵。国王本想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谁知泰姬陵刚完工不久,其子就弑兄杀弟篡位,他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此后整整8年的时间,沙贾汉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然地遥望着远处朱木拿河里浮现的泰姬陵倒影,直至病死。 泰姬陵因爱情而生,这段爱情的生命又因它的光彩被后世续写。当地总有人说,尽管300多年来泰姬陵的两侧一直威严地矗立着两座暗红色清真寺为它保驾,尽管现在每天总有来自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游人相伴,但泰姬陵是孤独、寂寞的,就像一位形单影只的绝代佳人在潺潺的河边痴痴企盼着爱侣归来。 对于许多心仪这段爱情故事的旅游者来说,看泰姬陵可不能去一趟就回,真要把它当作一位佳人、一件稀世杰作来仔细欣赏。由于泰姬陵通体用雪白的大理石砌成,墙壁、门扉、窗棂雕满了精美的花纹,因此早中晚不同时间去看泰姬陵,总能有一番别样的感受。 朝霞升起时去,初升的一轮红日伴着朱木拿河袅袅的晨雾,仿佛要将泰姬陵从睡梦中唤醒,此时的它显得静静的。历经了几百年风雨沧桑,它早已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地梳洗打扮,准备笑迎八方来宾。中午时分前往,泰姬陵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碧水绿树,在南亚一向耀眼的阳光映衬下,更出落得玲珑剔透,光彩夺目。等到傍晚时分,泰姬陵迎来了它一天中最妩媚的时候。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开始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随着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终回归成银白色,向啧啧称奇的游人谢幕,在月光的轻拂下,即将安寝的泰姬陵显得格外高雅别致和皎洁迷人。 正因为景色的差别,泰姬陵恐怕也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早中晚游览票价不一样的景点,对于印度本国游人而言,白天仅20卢比(1美元等于42印度卢比),而早上7时前或下午17时后却都升至110卢比。另外,您千万要记住,不要在星期五前往,因为那天只为当地穆斯林开放。 印度天热,世界出名,最高温度可达47摄氏度以上,终日在火辣辣的阳光烧烤下,泰姬陵就像一个大火球,向外喷射出耀眼的白光。此时前去参观,滋味可想而知,想拍张照片有时连眼睛都睁不开。如果您也“不幸”赶上夏天去泰姬陵,那可要做好“跳舞”的准备。 泰姬陵坐落在一座有三四层楼高的大理石基座上,游客穿过甬道、水池,从大门一直走到陵墓后,要想拾阶而上,必须先脱鞋,以示尊敬,即使外国政要也不例外。若换在冬日暖阳季节,光脚踏在洁白的大理石上,正如印度人所形容的,顿有云中漫步的感觉。而夏天,平台成了一个冒着热气的大蒸板,脚下烫得厉害,游人不得不在平台上蹦蹦跳跳地快速前行,从远处看,就像是在跳舞。 第一部分重走唐僧取经路 沿着玄奘足迹探访西域民情 张讴 1000多年前,一位普通的唐朝和尚,穿荒漠、翻天山、走中亚,游历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19年,写就《大唐西域记》,留下无量公德……1000多年后,我们的记者在几年时间里,累计行程4万公里,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乎踏遍玄奘西游足迹的人,而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竟也有几分《西游记》中的曲折与新奇。 记者第一次有机会亲身追踪玄奘的足迹是在1999年,因为参加了联合国的一个活动,有机会沿着草原丝绸之路考察。在古代,丝绸之路分为陆上和海上两部分,而陆上丝绸之路又被历史学家根据地理特征,划分为帕米尔高原以东的沙漠丝绸之路和帕米尔高原以西的草原丝绸之路。当时考察团的具体线路是由莫斯科飞往土库曼斯坦首府阿什哈巴德,然后在中亚走出3个“之”字,涵盖了玄奘行走的路线。 从文化角度说,陆上丝绸之路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海上丝绸之路。因为这条商业动脉不仅沟通了人类文化核心区的汉帝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也把罗马的景教、印度的佛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波斯的摩尼教和拜火教做了一次最彻底的文化联结。不过,从公元300年开始,丝绸之路已经开始衰落,到了玄奘经过这里时的公元7世纪初,丝绸之路已是形容惨淡,不复当年的辉煌。 我们行走的地域虽然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但其地貌其实还是以荒漠包围绿洲为主。远望高山上是白雪,白雪下面是绿色,从绿色深处涌出来的是黄色。远处的蒸腾热气在光线作用下如同一块皱巴巴的塑料布,悬垂在荒日里,人影成了沾在上面的小泥点。遥想当年沙漠中玄奘一个人行色匆匆的身影,真是感慨万千。 记得西安慈恩寺保存着玄奘取经石刻图: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佛珠,很有些帝王圣人之相。他脚蹬草鞋,腰间的小包裹里放着衣服,左手拿着经书,右手持拂尘,背着经书箱,书箱顶上的圆盖是伞,伞前挂着一个小油灯。这大概是玄奘取经途中,夜晚边赶路边读经书的情景。这位宋代石刻作者看来没有多少旅游经验。在茫茫荒野上,一个人根本不可能边看书边行走。 沙漠中最难得的是绿洲,每到这样的地方,我们会特意停下来,看看古代商队后代们的生活。而当地尊贵的长者会用面包和盐来欢迎我们,这是丝绸之路的遗风。他们在这里过着安静、淳朴的生活。周围沙漠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些人基本上还保持着100年前的生活习惯。他们拿出了最好的食品招待我们,每个人可以得到两片黄瓜、三片西红柿和一碗羊肉汤泡馕。这里的一位长者告诉我,他的先祖主要从事长途贩运,从中国哈密走到这里时,传说另一个绿洲里出现了瘟疫,他们没敢往前走,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玄奘一路行来真是艰辛无数。不过比起当年前往印度取经的其他僧侣,他还是幸运得多。当年立志西行的中国僧人很多,但除了法显、玄奘、义净等几个人外,其余的都在中途冻饿而死或者被盗贼杀害。所以每次凝望玄奘的形象,记者总感到那是无数中国古代僧人的影像累加在一起。 玄奘在荒无人烟的800里沙漠跋涉、翻越凌山后,一定有一个回望天山的动作,因为这里真是“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大唐西域记》中玄奘不仅勾画出了它的地理位置,还准确地描述说,这里“崖岭数百重,幽谷险峻,恒积冰雪,寒风劲烈。”由于跟随联合国的考察团,记者有了从空中俯瞰天山和帕米尔高原壮丽景色的机会。 由于天山西侧有众多苏联的军事基地,记者乘坐的直升机只能很快掠过天山、贴着山崖飞行,不过俯瞰一下“世界的屋脊”——帕米尔高原还是很给人震撼的感觉。这里是天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交会扭结而成的一个“结”,岩层深处的巨大能量在这里相互抵消,在海拔4200米形成了一片平缓的山峦。从直升机上可以看到沟谷中有清澈的溪水,旁边长满了绿草,小黄花点缀其中。一头不知名的动物此时好像嗅到了什么,机敏地闪到岩石后面。当地向导说那是一头雪豹,这种雪豹在海拔1800米到5500米之间的地带活动。向导说,帕米尔高原一带还有传说中的“雪人”活动呢。 出了帕米尔就是中亚。中亚的四邻都是古老文明中心,所以这块地方就成了不同文明的碰撞交汇处,一个永远的十字路口。翻看历史就会发现,中亚早期历史上的一个个王朝,如同短暂的龙卷风,以自我为中心嚣张一阵子,最后无一例外地瘫倒在沙漠中。直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进入中亚后,中亚才逐渐有了自己的身份和性格。 玄奘路过这里时似乎行色匆匆,对这里屹立的两座古城——布哈拉与撒马尔罕都着墨不多。不过在玄奘进入西域时,中国与西域已经有了至少8个多世纪的交往。从土库曼斯坦到乌兹别克斯坦,我们经常听到当地人讲起两种动物,一种是中国的蚕,另一种就是西域的马。我们参观土库曼斯坦的科莫索尔养马场时,这里的主人就津津乐道地说着中国的皇帝如何喜欢他们的“天马”。他嘴中的天马的确不同凡响,优雅高贵,栗色的毛如同缎子一样柔和明亮。不过当记者询问这种马是否就是中国古书上描述的汗血宝马时,马场主人说,他平生只见过一次肩膀部位流汗血的马,但是这匹马很快就死了。 玄奘当年经过的地方中,巴米扬算是近年来最扬名的一个了,可悲的是这却是与一场震惊世界的文化灾难联系在一起的。记者踏上巴米扬的土地是2002年,美国向塔利班动武,促成了记者的阿富汗之行。从飞机上看,阿富汗是绵延起伏的荒凉丘陵,星星点点的绿洲里挤满了蜂窝般的土坯房。河流从一个绿洲流出来,只泛起一道光波就蒸发在了沙石里,让远方的树苦苦等待。 玄奘从中亚进入阿富汗境内后,他的行走速度明显慢了下来,身感当时的佛教已经相当衰微,他不时感叹:“伽蓝虽多,僧徒寡少”;“庭宇寂寥,绝无僧侣”。不过山崖上有大小石窟6000余座,石窟群中有6尊巨大佛像的巴米扬还是给了玄奘莫大的惊喜,大佛在他笔下是“金色晃曜,宝饰焕烂”的辉煌。但等到记者拜访这里时,巴米扬佛像群已是一片凄凉,石窟里是佛像的残骸,散落在窟外的碎石和黄土块应该是大佛的“尸体”。几块塑料布盖在上面,上面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字样。附近殿堂的佛龛内都是一个个空位。山壁上的石窟是佛教信徒修行的地方,现在有600多位阿富汗难民栖息在这里。 玄奘从阿富汗继续西行就进入了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境内。在这两地他曾到过多处佛教中心,其中包括巴基斯坦的佛教圣地、佛教造像水平达到最高峰的塔克西拉和印度境内的鹿野苑与菩提伽耶,这些地方记者在2000年5月有幸成为驻印度记者后都曾陆续地拜访过,不过在这其中印象最深,也是必须要提到的就是玄奘西行的目的地,他取得真经的西天——印度的那烂陀寺。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的时候是公元630年。当时,那烂陀寺是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世界佛教中心,“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公元5世纪笈多国王在这里兴建了佛教学院,不仅教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经文,还教授婆罗门教和吠陀文献以及哲学、天文学等科目。玄奘到来的时候,正是那烂陀寺藏书最丰富的时期,玄奘在这里阅读、通晓了各类经论。但他仍不满足,曾离开那烂陀寺在印度诸国云游六年,最后又回到寺里,成为客座教授,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 据说当时有一婆罗门自恃才学过人竟然向那烂陀寺叫板,宣称寺中无人能驳倒他的观点。为了维护那烂陀寺的佛学地位,玄奘挺身而出,与那个婆罗门辩论,不过半晌,婆罗门就低头认输。围观的天竺人看到矮鼻子小眼睛的中国和尚能讲一口流利的梵语,一下子就敬佩了三分。到了玄奘随口旁征博引时,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玄奘从此名声大震。公元642年的曲女城佛教辩论会为玄奘带来了更大荣誉,但他谢绝了各国的邀请,毅然携带着675部佛经起程回国。 各种宗教理学在那烂陀寺讨论了800年,然而穆斯林军队来了,公元1197年,在经过一阵烧杀掳掠后,那烂陀寺,这个佛教的思想家园从此湮没无闻。直到1861年,人们才在《大唐西域记》的帮助下,重新找回了这片遗址。如今,这个恢弘一时的佛教建筑已是一片破败瓦砾,被印度考古监察机构保护了起来。不过,这里几乎每个遗址旁都有一个简介,介绍玄奘何时来过这里,以及他在这里从事了哪些活动。话语虽短,却表达了印度人民对玄奘,这位中印文化交流的先驱、解读印度佛教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的作者的无限感激。 玄奘出行的基本路线: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偷渡玉门关,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后经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东)、翻越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