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晨曦免费分类信息网!
三亚
切换分站
免费发布信息
信息分类
当前位置:三亚晨曦免费分类信息网 > 三亚热点资讯 > 三亚国内新闻 >  比较唯美的炫舞游戏名字 醉舞胭脂赏花

比较唯美的炫舞游戏名字 醉舞胭脂赏花

发表时间:2023-09-03 08:48:01  来源:晨曦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网  浏览:次   【】【】【
方式。引起“性解放需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特别表现为从沉默中挣脱出来的意愿——正是在沉默中我们封闭了性。过去,我们指责19世纪的人们过于害羞和压抑,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在19世纪,人们做过所有的冒险,只不过冒险是“秘密进行的”。当时,只有个人行为被公开,个体才会遭到社会的责难。而且,当时的沉默也并不表示对性的禁止,只不过是在一个对性关系的理解变得更为主观的年代里,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化,人们拒绝谈论性和性关系,或是对谈论它们感到困难而已。米歇尔·福柯在他的《性经验史》里的大部分阐述把我们引向了歧途,他在性经验史里看到的只是社会控制的阴谋,却闭口不谈包括“幻觉”和“想像”的个体性关系的特性。混乱的性关系并非什么新事物,在这点上,人类历史上有过比现在更为混乱的时代。新的东西在于,在最近几年里,人们试图否认爱情关系这个理想,把爱情与其他短暂的、一时的,甚至是不稳定的关系归为一类。但是,我们将会看到,所有这些感情行为并不具有同一意义。在年轻人当中,性解放也发展了。年轻人越来越要求自己的权利,反对教师和家庭过分监视儿童和青少年的性关系。但是随着这种观念上的转变,青少年也开始并且越来越处于一种孤独、没有参照的状况:从1960年代开始,成年人和青少年开始疏远,因为成年人害怕——也许更准确地说是不知道——如何和青少年交流。 从18世纪开始,青少年的性关系,尤其是自慰和同性恋问题,就已经是教育者们特别在意的问题。当时,人们认为“仅属于夫妻之间的性关系”才是理想的。到了19世纪,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社会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意见越来越不统一,而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所遇到的约束也越来越少,于是“性关系仅属于夫妻之间”的观念开始被质疑。电影、戏剧和小说伴随着几代年轻人的这种“拒绝”态度而发展,到了1968年5月,发生了动乱,它是——而且尤其是——一场性的革命。当时,被称为“耶耶派” 原文为yéyé,指美国1960年代青年中流行的耶耶音乐。——译注 的青少年希望公开地过他们的性生活。在法国索邦大学的一面墙上,有人写道:“我越做爱越想革命;我越想革命越做爱。”我们还可以在巴黎的贡多塞中学看到“年轻人做爱,老年人淫秽”,在医学院看到“享受现在”,在南代尔大学看到“为愉悦所做的储存激起了生活的无限乐趣”。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希望解放被监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性关系,这种监视从卢梭就开始了——卢梭是最早表示要对青少年的性加以提防的,但实际上他的这种态度非常模糊不清。后来,这次青少年革命发展到了它的反面。过去的青少年如今已长大成人。以前,是他们的父辈提防着他们和他们的性关系,而现在,他们带来的现象则正相反:他们鼓励青少年反对成年人,并把性强加给青少年。在1968年,我们可以在巴黎南代尔大学的墙上看到“强奸你的阿尔玛·玛特”和“我的欲望就是现实”之类的文字。青少年的性关系不仅仅被解放,而且被提升到了榜样的高度。时髦的事就是,使自己总处于年轻人的状态,进行青少年式的性活动。于是,“实际上是什么样的性关系被解放了”这个问题便不难回答了。在不再被监视的情况下,到了青少年时期,是迟迟未能摆脱的幼儿的性关系被解放了。我们是否意识到,当我们谈论性解放的时候,是在谈论幼儿的性解放呢?也就是说,在强调那些主要属于幼年时期的犹豫和动作(自慰、成年人对儿童的引诱,以及同性恋)呢?这一现象的症状之一是如今的感情有母子关系倾向:一对夫妻,他们的关系不仅性质模糊,而且具有保护性质和双性性质。而这种关系倾向的表现是,因得不到——其实永远不可能得到——温柔而产生沮丧情绪(这让人联想到克莱尔·巴勒泰谢的连环画)。奇怪的革命!如果说它成功地打破了教育上的禁区,它却使个体的性关系拒绝进一步发展,而始终停留在青少年阶段。以上即观察到的第一个情况:青少年的性关系成了榜样,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发展试图从中得到启发,并或多或少地以其为榜样。从60年代开始,性不停地被张贴、被展示。广告商们把想要推销的商品和性联系在一起,而媒体,从广播电视到各种杂志,它们绝不错过任何一个描绘性生活困难和性生活行为的机会。描绘解剖学、性姿势和性行为以及生育过程的科普书籍从未像今天这样多。20年的工夫,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性教育已经被认为是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条件。避孕和流产技术的发展带来的观念是,赞同把性从非意愿的怀孕中解脱出来。同时,在医学心理学领域,为了找到某些心理、生理病症的治疗方法而进行的临床观察,使人们对性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所有这些信息都被公众所了解,而且大多数人也都知道,在遇到困难时,他们可以请教性专家。遮蔽裸体的布被揭开了。裸体不再只属于特殊场合或者专门的出版物;现在它被呈现在戏剧里、电影里,还有电视里。至于性关系,有时候被暗示,大多数时候被陈列,而在淫秽电影里则以最直接的方式被表现。当然,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拒绝去看,但是想看的欲望通常是极强烈的。这些画面使一些人产生了想都没想到过的欲望;使另一些人经历了一种想像多于实际的性关系——自慰;还有一些人则对自己不能这样去做而感到遗憾,他们不能这样做,或是因为自身的心理防卫,或是因为性伙伴拒绝…… 海报大肆宣扬着所谓的魅力,事实上却是试图将无力的冲动融入性的范畴之内。而局域网亦未能幸免于这次浪潮(这次淫秽化浪潮席卷了大多数通讯手段)。一些人没有能力将主观性关系在自己的关系生活中付诸实践,于是搞起了什么“粉色局域网”——他们用最过时的方式思考自己的主观性关系。把性变成普通的事,过于看重性,经常换性伙伴,独自自慰和同性恋(这是未分化的性),表明的都是幻想的崩塌,而不是个性的张扬。通过这些行为,个体只能感到孤独,并且会在寻找自我中迷失自身。被展示的性由此而走到了它所期望的反面:它引起了心理饱和及拒绝感。这一点在最年轻的人身上已经出现了。这30年来我们所经历的解放之路,使我们有了一种观念,即欲望一旦产生就要满足它。这可能已使解放走上了歧途。鼓励纵欲,让人以为从15岁到77岁都拥有同样良好的性,使我们——用雅克·吕菲埃的话说——“成了无能的一代,失去了野心的一代”。这样,性离弃了性关系。一些理论观点试图说明,性与性关系的分离是正当的,它们尤其认为,娱乐的性和生殖的性本质上是分离的。如果说从方法论的角度,我们可以接受这种区分的有效性,那么,我们要问:难道把恰恰应是性生活主题的“个人内心”强行分裂是合适的吗?我们会在后面重新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也会重新讨论“把幻想和想像混为一体”的问题——在时下潮流以“自发性”的名义,鼓励人们实现其幻想的情况下,讨论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幻想是潜意识里的影像,其作用在于引起欲望,但绝不应欲望怎样就实现怎样的欲望。在心理医生的长沙发上,我们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但是,在外面的现实世界里,我们却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试图实现幻想,个体的生活最终会被撕开一个大口子,会心理大出血,会失去动力,因为他对幻想行为既不了解,也无即刻意识,而偏偏他的内心生活依赖于幻想行为。所以,不管是出于个人利益还是出于社会利益的考虑,不要把脑子里突然闪现的念头付诸实施,这都显然是更值得称道的。我们应该思考这些念头并用语言把它们表述出来。十分幸运的是,当这些在每个人潜意识里都存在的念头成为人的意识的时候,它已经改变了。当然,这一改变并非一定要经过清晰的思考。这一过程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它是理智反应的一部分。但是,如今关于这个问题的最简单的理性好像也要失去了,因此重提它并非多余。我们处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里:一方面展示性、强调性,另一方面不停地否认性。我们会发现,现在关于性的图像和言论,是死亡性的和反社会的:人们不再把性关系和社会性联系在一起。当代哲学家的追随者们加剧了这一倾向:这样,萨特的自由观念成了极端自恋的辩护词,福柯的“性完全由社会产生”的观念成了把个人主观性从性中排除出去的借口。最后,在解放了性(其实是青少年的性)之后,我们失去了对性的兴趣,性已不处在它应处的状态了。成年人的性被遗忘了,得益的是青少年的性。性关系中的性也被遗忘了,动作和技巧与它们的目的分离,性迷失在那些忽略目的的技巧当中。这种态度反映出什么了呢?它反映出的可能是:主观的性关系在夫妻之间的快速发展,这带来了一些困难,而这些困难是八个世纪以来爱情发展历史的结果。事实上,这种态度在人类的大多数活动中都有体现。性于是逐渐从性关系中分离出来,而不是与之融合。我们可能对性技巧所带来的结果感到满足,却并不因此过着令人愉悦的性生活。但是,我们常常装做对此毫不在乎,还予以嘲笑。不应忘记,性只是人类性关系的一个方面,人类的性关系远远超出了生殖活动这一范畴。一般来说,性关系不会使任何人的性欲干涸;但是如果它使人的性欲干涸了,那么它就是欲望的消亡,是电影《感官帝国》里表现的那种死亡。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很多的性关系,但是他们有积极的、满意的性关系,有情感的交流,他们生儿育女,并未因为没有很多的性关系而受到妨碍。个人的平衡、健康和力量,并非由频繁的性生活带来,它们是由建立在两人关系之上的性关系的发展带来的。在认识到性关系和它所带来的愉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的同时,一定要重新确定性与性关系的关系。面对这种认识上的缺乏,我们的性榜样出现了变化。多个性伙伴的性,只重性能力的性,消遣的性走入了死胡同。而从美国传来的被称为“年轻一代”的性出现了。感觉不再被追求,被追求的是借助印度密宗的技巧与性伙伴进行“卓越的交流”。这一思想来源于印度教,讲求在与性伙伴的交流中,超越人本身而得到欣悦的感受。想遵从这一苛刻的教义是困难的,它的参照体系与西方文化也是毫无关系的。事实上,应该视这一新的风尚为“身体意义”丧失的症状,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夫妻之间的性常规。这是缺乏与他人的关系的症状,也是在性中——在这个与他人的关系中——找不到意义的症状,而找到意义却是性所需要的。但是,新一代的性毕竟是“交流”的性,它反映了一种典型的新需要,即在性生活里,感情、联系和意义要符合在两人之间建立爱情的需要。很明显,爱情关系使性生活更强烈,用所有的动作来表达爱意和对对方的依恋成为了可能。谈论人类的性关系却不提及爱情,这常常会使人类的性降格为动物的性。也许降格可以使讨论不枝不蔓,但是却造成了悖论:这样做就又一次使人遗忘了“性”。性的全方位衰弱从各种各样的行为中都可以看出。这种衰弱已经蔓延,幸运的是,人们在发现了这是条绝路之后,“性关系”倒好像又重新找回了其真实性。我们将要说明,这不是某种病毒(艾滋病)带来的改变,也不是像有些人声称的那样是对新的道德体系的寻找,而是出于促使我们与他人的关系重新变得有意义的一种需要。当性忘记了与爱联系在一起,当性忘记了它自身时,诗歌、心灵和音乐还能够表达什么呢?除去爱的性与否认性的爱一样,都不能使一个人正常生活,甚至,它会使一个人在他人面前“象征性”地死亡。 第1章 被消灭的身体被消灭的身体(1) 在我的身体里,我认不出我自己了。 ——勒内·克雷韦尔《我的身体和我》 在我们这个时代,多亏了营养学的进步、人们对清规戒律的抛弃,以及时装款式的发展,身体终于被重视、被解放并且充分发展了起来。理所当然地,为了使我们精力充沛、体形完美、永葆青春,我们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要在时光流逝中身体不老!所以,我们跳啊,跑啊,吃减肥药啊,做放松运动啊;我们流汗,排毒,使自己保持“新鲜”,就像我们是小贩叫卖的奶制品似的。这种身体生态学关注着身体的健康,如果它的确有助于我们身心愉快,并且可以让至今被忽视的身体得到锻炼,那么,我们不去理会它就是错误的。 但是,这种社会不停地给我们灌输的“要完美身体”的信息,它带来的结果又是什么呢?结果是,灌输到头脑中的映像有时候比现实更强大。于是,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身体的映像成了这样:身体是本能的,是被解放了的,是想着释放其生命能量的身体。常常出现的情况是,它以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为榜样。至于广告,它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总是以年轻人的身体为参照标准。这样,成为参照标准的不是成年人身体的可能性,而是生活中最初的行为和动作。难道身体的前途就是它的过去?难道幼儿在他的身体里就是自由的? “自由已获”,这一信念在性上也反映出来了。舆论使每个人相信,他比前人更容易得到享受。社会的和道德的戒律被废除了,个人的性得到了全面发展。至少,既然传媒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要享受,戒律就应该被废除——也不论这是不是把性和爱的渴望混淆了的享受!要知道,性关系可以是与他人真实关系的表现。一时的性享乐、不停地换性伙伴则只是一种原始感情冲动的寻觅,而并不是寻找他人的过程,这种行为尤其会使人觉得缺乏爱。 我们使自己相信,我们与祖先不同:我们知道如何享受性,我们是因为爱而结婚的。这个统治了我们头脑30多年的想法,是一个过于简单的认识。坚持这个诗意的观点是想说在我们之前的生活都是不好的,然而,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样想是不公正的。不应认为前人都不会运用自己的器官,也不应认为他们只是为了利益才结婚的。事实上,对性的关注并不是从20世纪才开始的。如果说是我们把性肯定地说了出来,那是为了宣布“为性而性”、“为享乐而享乐”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性关系终结了。产生于1950年代的那些观念与今天的斗士们的奋斗目标是不同的。事实上,全方位的感官帝国已向“力比多”的降低让步了,向有限制的性让步了。我们在本书中将反复提及:同“年轻人观念”一同出现的那种性关系榜样是死路一条——虽然以年轻人作为性的榜样绝非偶然。今天,“将爱情融入性”这一需要正蓬勃发展,而把一切——甚至是与儿童的关系——都色情化这一“理想”是绝对没有前途的。为了理解这种变化,我们将要在各章中反复讨论儿童的性关系、青年人的性关系和成年人的性关系。当然,根据性当代史的不同时期,我们会有所侧重地讨论其中某些关系。 在最近的时期里,性解放这一主题统治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并不表示个体的性是舒适的,相反,它常常掩盖着困难。有些人还把自己无力从幼年的感情陷阱中挣脱出来——这一敏感的过程依赖于每个人的心理劳动——归罪于社会,归罪于道德。他们否认自己的无能,不愿放弃儿童的那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感觉。性解放的主题其实不是爱情的内在解放,而是青春期性关系的解放。在介绍J._P.莫基的电影《地狱里结冰了》时,有人用了两个带着成人性器官的小天使(儿童的象征)的画面,这件事就是症状……想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用虚构的儿童的性关系来表现,这是让人担心的——如果不说这是邪恶的。这个画面(我们还会提到它)本身就概括了现今某些占统治地位的性榜样,即儿童的性关系在“掌权”了。 然而,年轻人所想像的“为性而性”是不可能实现的。孩子和未成年人为了享乐而寻找享乐,但是长此以往,个体就会感到沮丧,就会孤独地沉溺于自身与他人分裂的自慰之中。自慰不能成为个体的性前途,因为每次自慰之后个体就会感到更加孤独;自慰意味着个体与他人的关系的失败,以及在想像的性中自我封闭。个体会因此产生犯罪感,会怨恨自己没有遇到什么人。与他人的关系的缺乏,使他依附于其最初的感情寄托——父母。正常的情况是,到了青少年时期,随着心理世界发生变化,性心理也开始改变。青少年不再想通过杂志上印刷的男人、女人来实现自己的性关系,另一半将出现在现实里。与他人的关系成了目的,爱情从关系中发展起来。这样,不再是“为享乐而享乐”,享乐成为一个成功关系的结果,享乐也因此更令人快乐。相反,浸染着儿童色彩的性主题不能促使人在性上成熟。 “身体为了身体”,“性为了性”。有些人为此感到担忧,认为我们这个享乐主义的社会陷入了自恋之中。另一些却为此庆幸,声称享乐是个性充分发展的源泉,性被展示、被张贴、被陈列是自由的标志,是什么也不能禁止的。 是道德框框在反对性自由吗?这个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是幼稚的。道德反对性或者性反对道德,这种争论本身就是错误的。争论仅是陷入“父母性超我”心理危机的人为自己找出路的一种方式,争论双方其实并不了解问题的本质。有些人觉得道德不可忍受,于是否认道德,另一些人被道德感所操纵,只知道做卫道士。第一种人最终忘记了思考“什么是给生命带来意义的价值”,而第二种人忘记了他们对性的需求和性对于他们的必要性。对第一种人来说,想像的时候一切都是可能的,但是一旦性回归现实,他就不能把他人、自己的欲望、尊重的重要性和爱情的重要性和谐地统一起来,而恰恰是这些才能使人获得自我发展。性既不是与道德无关的,也不是与社会无关的——除非我们让它处于下意识状态,而在这种情况下,它就是攻击性的,是无法无天的。 被抬高了的身体和被解放了的性,其实宣告的是不是与它们所要肯定的相反的东西呢?年轻的、有型而有活力的身体的映像,其实不过是心理不适的解毒药。就像两性的差别不容易被接受一样,性化了的身体也不容易被接受,对于年老了的身体更是如此。“看重外表”的时尚使人想把自己的身体伪装起来,展现另一个身体。这个消灭的过程同样影响到了性。性遭遇了非性化,而且失去了其色情功能。我们社会里那些用最原始的方式表现的色情电影,不但远远没让人兴奋,反而——只是迟早的问题——让人远离这样的性。这样的性极无意义,它迫使我们思考:在什么意义上性是生命的源泉?在什么意义上性关系才是“人”的?到处张贴的性让我们忘记了这两个问题,但最终又出现了悖论:它又促使我们重新发现这些问题的意义所在。 暴露癖者总是在内心失去其力图展示的东西,并表现出无能力拥有真正的性关系。事实上,总是被展示的性意味着其实并没有性。越是展示它,越是谈论它,就越是表明无能力拥有它。许多人不停地拿性开玩笑,用口头的轻松表示其性的轻松良好,这些人其实常常缺乏性,是平庸的性伙伴。 对身体的蔑视对避孕和流产的争论常常掩盖和抹杀了对人类性关系的思考;对控制荷尔蒙的关注,对控制出生的技术的孜孜以求,忽视了性生活的主体,排除性心理上的问题,使性退化成了一个简单的机械性的东西。过去,人们认为,医学方法的职责在于保护社会安全,而且,医学方法促进了性的实现和性的自由:性与爱情有没有关联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在过性生活的多数情况下,可以不被怀孕的可能所困扰。这一观点否认了人类的性的特殊性。现在,它还导致了缺乏与他人交流的人类的性倒退为分裂的性、乱伦的性、攻击性的性。 如果说避孕方法和流产方法是不可否认的科学进步,那么由它们导致了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呢?社会上存在着流传下来的某种形式的禁忌,即不愿意问一问这些方法带来的后果,问一问它们对人的个性和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然而,性是生命的起源,它是来对抗死亡的。从对人类胚胎的各种控制成为可能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着削弱性关系的相对重要性的严重危险。如果与另一人的关系不再让死亡显出其意义,那么,活着就并不比死亡更让人尊敬。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是一个心理上的问题,它并不属于科学的能力范围之内。伟大的科学只能解决医学和实践的问题,当人们想用它来解决心理和伦理问题时,往往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1章 被消灭的身体被消灭的身体(2) 避孕的支持者们想让自己相信已掌握了性解放的方法,但面对感情问题和性的困难时,他们的小药丸只能使人们感到孤独。滥用避孕方法(有时候是流产方法)使人们不愿意承认在“无限享乐”的背后,他们掩盖了痛苦和严肃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没有被处理过,是不可承受的。避孕和流产一样,不管用什么方法,都不是微不足道的行为。它们引起的心理和社会反应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于那些不愿看到这些反应的人更是如此。把性降格为普通的卫生学行为,这会让人极度失望和不安,于是有时候就得通过攻击来得到某种心理补偿。 现在流行的观点是性得到了解放,身体得到了充分发展。事实远非如此明显。广告告诉我们,身体必须清洗,抹香,保持形态完美,永远年轻,这些论调与其说是承认身体本身还不如说是否认身体本身。的确,注意身体健康,讲究卫生,合理运用各种产品是重要的。谁说它们不重要了?但是,真正的问题并不在此,问题在于广告宣传的那些论调会引起不安,是对身体的侮辱。中世纪时,在斯多葛主义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影响下(而不是基督教的影响下),人们鞭笞自己的身体以使身体恢复“秩序”。今天我们让身体跳啊,跑啊,我们只是改变了虐待它的形式而已。 身体仍是让人不舒适的东西,是应该摆脱的东西。根据一种矿泉水的建议,“要把它消灭”。消灭他的身体为最终和他本身在一起……身体远不是被爱的对象,它被蔑视了。脚踏两用车、摩托车、汽车代替了身体,代替了性:必须有什么东西在两腿之间或者手里颤动着。让人不舒适的身体被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是高速度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安全是不重要的,因为以某种奇怪的方式,这个“附属身体”谋杀并代替了生理上的身体。尽管处于自杀式的速度中,“附属身体”却让人感觉到自己正以飞快的速度愉快地活着。对身体的蔑视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现象,这是与1960年代至70年代的那种“可以随随便便和任何人发生性关系”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想错位了。理想不再是在爱情中提高性关系的地位,而是和第一个来的人发生关系的色情主义。潮流引导人们更换性伙伴,性因此失去了它的社会意义,而与想像的结果最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是电影《埃玛努埃尔》的时代:关系首先要色情,不要依附于感情世界。性不再属于关系建设的一部分,同样,性关系也从与他人的关系中被剔除,性关系为它本身而存在,与身体分离,成了冲动的自然反应。然而,为性而性贬低了人本身,被平庸化了的、降低了价值的性被凝固在了青少年的那种爆发性的享乐中。一个分裂的身体,只与他人身体的一部分分享乐趣的身体,是不能建立起一种关系的。 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拥有多个性伙伴的行为,还是不那么广泛的人群经历过这种行为呢?如果我们相信大概的估计,那就是全法国15%—20%的人有过这种经历。根据BVA(法国市场和观念研究所)在1988年为反艾滋病组织所作的调查,在从全国抽样的18至49岁的593人中,20.6%的被访者承认在调查前的六个月中与多人发生过性关系。这个数字显然是比较高的,它所反映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的防范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法国人都有许多性伙伴,有些人根本就没有性行为,另一些人则有着稳定专一的性关系。这样看来,那些常常被反映出来的性关系状况有可能和实际的性关系状况存在着某种差距:我们处在一个更关心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的社会文化氛围里。这种活跃的少数人心理最终使人们以为它是参考,甚至是榜样,是社会中所有成员应当看齐的目标。这种新的社会习俗重压着我们,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它有可能是暴力的温床。可是当我们和这些有着多个性伙伴的人交谈时,我们发现他们还是有着寻找理想的性伙伴和了解自身欲望意义的需要。他们频繁地更换性伙伴,这让他们对“爱”和“绝对”的追寻永远不可能实现。在这种时候,欲望的力量可能让人重新开始追寻父母的爱,或者让人无法为自己的感情把握方向。一些人因此而痛苦,另一些人为此创造了一种哲学,但是问题仍然存在着。在西里尔·戈拉尔最后一部小说《野夜》里,有着形形色色的性经历的主人公说:“我不会爱。”在这些什么也不能带来的关系里,性成了分裂、远离和无法交流的象征。与身体、爱情和他人分离的性在现实中将会失败,最后将蜷缩到可怜的感情想像中去。社会时尚和潮流不停地强调着关系亲密的重要性,从而去除差别的必要性以及促成奇妙爱情产生的必要性。但是,这些主题被过多地讨论,这实际上反映了爱和性非常缺乏和谐统一的现实。色情的性和柏拉图式的爱各自存在于狭窄的想像空间里,并未相遇。现代的爱情是一种悖论:正是在我们希望比先人在性上更自由、在爱上更成功的时候,分手和离婚却不停地增加着。 怎样理解这种差距呢?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会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简而言之,差距的原因在于性冲动在潜意识里没有被统一。性冲动基本上属于最原始的冲动,它要想在外部世界里存在,就应该被以感情为核心的“自我”所改变。自我赋予性效力。想要把人类的性关系的各个方面(爱情的享受、消遣的游戏、繁殖的作用)分割开来,这是损害个人主体而屈从于冲动。在性关系这个整体中,自我是可以把享受的性和生殖的性协调起来的,否认这一点必定会导致分离、分裂和破碎。而怎样才能把已经分离的东西重新融合在一起呢? 现代社会的种种表现已经在性意识里引起了分裂,这种分裂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与自我的完整过程方向相反的。被“解理”的个体发展了,其内部的各个部分互相孤立,并不总能互相交流。这样,所有的组合都是有可能的,自我的一部分不知道另一部分在做什么。这种类精神分裂症的分离差距限制了想像,也限制了色情。于是,乔治·巴塔耶、亨利·米勒和另一位风格完全不同的阿尔贝·戈昂都没有继承者了。在其他现代作家里,是米兰·昆德拉通过描绘那些追求性与感官自由的人,从容而严肃地宣告了感情的死亡,以及可能的社会计划的死亡。而死亡的原因在于一切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与身体、性、感情和生殖分离的性关系停留在自恋阶段,无力进入历史。总而言之,正像J._D.樊尚在他的《激情生物学》里写的那样,“他人不可能从性中被剔除,这是相异性结合的原则。我们因此发现所有的社会生命都是由性来调节的”。 这种与自身分裂的性不再能赋予个人或者赋予关系以“力量”和“一致性”。害怕他人,尤其是害怕自我的爆炸,使人停留在自我色情里而无力开始一段关系。如果“结合的原则”不能实行,那就有自我色情爆炸的危险:无力控制内心将会导致抑制和冲动行为。不再认为性是夫妻生活的组成部分,不再视夫妻关系为优先关系并对它进行审视,以及认为性也可以属于其他的伙伴,这些都是把性平庸化,把性当做了“良好的邻里关系”。这样做,人就失去了爱情的意义;而在另一方面,人们却正在热烈地追求着爱情。对身体的关注带来了每个人健康状况的改善;但是,“身体应该永远年轻”,这一观念不仅没有使人接受和完整自己不断变化的身体,反而促进了新的自虐。过去,要驯化和遏制不好的力量,现在,要把与想像中的与身体不符的部分都剔除出去。对身体的蔑视仍存在着——即使形式已经改变了。这种对身体的错误信念同样影响了性关系。 就在宣扬对“他人的爱”和“生殖”解放的时候,性关系摆脱了“关系”这层含义,成为了仅供无限享乐的地方——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对避孕、流产和拥有多个性伙伴的肯定和使之合法(合理)化在心理上引起的结果并不是中性的。现在的观念是:既然法律允许这样,生物上的限制也被技术进步克服了,那么性关系就被解放了。由此人们产生了幼儿的那种无所不能(我们什么都可以)的感觉,人们在这种感觉里发生性关系,于是认为性是与道德无关的,是与社会无关的,也就是说道德原则和社会都不能约束它,它是在自我里产生的,并在自我里得到确认。这样,如同身体被蔑视一样,性的责任被遗忘,性退回到冲动这一初始阶段。然而,这种初始阶段的性是攻击性的,它毫无建树,所以它让人害怕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面对年长者的失败,今天的年轻人感到了这种危险,他们不再像1970年代的年轻人那样大喊:“我们要英国小女人!”在“爱—性”时代之后,现在“爱—友谊”时代来临了:人们交谈,互相依赖,却不碰对方。艾滋病和性传播疾病不能解释这种变化(我们会在以后的章节里讨论这一点),这种变化是原来“反关系”的榜样已无法忍受带来的结果。对于人的性关系、人的爱情意义以及生殖和儿童感情教育的思考开始了,人们对性教育和性行为开始怀疑。 因为,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如今“死”的念头比“生”的念头更多地盘旋在现代性关系的上空。“爱—性”或“爱—友谊”都是情绪矛盾的产物。在前一种情况下,性发生了却未被爱肯定;在后一种情况下,个体小心地避免性进入关系之中,于是爱遗忘了性。但是,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即交谈成为两人关系的一部分,而在交谈中发展的关系无疑是有前途的。反过来说,既然在“爱—性”中缺乏真正的语言交流,“爱—性”就不能促进每个人内心世界的发展,更不能使关系延续。如果说这种关系也是对他人的寻找,那么它还是感情冲突无法得到解脱的表现。 第1章 被消灭的身体被消灭的身体(3) 词语和事物 “感情冲动”是在个体心理生活中产生的,首先与个体内心的交流体系有关。它在幼儿会说话之前就已经存在,属于最初的信息传递方式的一部分。父母赋予快乐和痛苦以界限与意义,对这种传递进行着调节。婴儿无论是在晃动他的身体表示他快乐,还是在大叫着表示他痛苦时,都不知道要将自己的感情冲动引向何处,因为他的大脑皮层还没有成熟到可以推理和掌握事物的程度。婴儿是借助父母的大脑为自己的感情冲动找到限制和意义的。父母的大脑是他的控制系统:婴儿感到痛,大声地哭,却不知道如何止痛,而父母呢,这时就自然会为婴儿的感情冲动划出界限,他们抚摸被碰着的部位,吻孩子,安慰孩子,告诉他马上就给他治疗,或者告诉他他的痛苦只是暂时性的。 个人感情生活的自由发展是重要的。而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的感情冲动被放大而另一些人的却被禁止。在青少年时期,一些新出现的感情冲动让孩子们感到困惑不安,新出现的官能让他们无法认知自我。感情生活是心理生活的基础,能感到感情冲动是我们还活着的证明(既然我们还能感觉)。无论是部分的或是完全的感觉自我的方式,都将作为感觉经历准备和保证着最初的自我统一。 现代生活鼓励“与感情冲动最近距离接近”这一需要,原因有二:(1)心理越来越复杂;(2)内心生活越来越倾向于人的主观,而不是外部现实的世界。注重自我是第一位的。当然,周围的这种自恋风气可以是一种有用的倒退形式,它让人重新发现自己是主体,是被现实的文化丰富了的个人感情生活的主体。或者,当个体不能组织好他的感情生活,或当他没有在环境里发现可以让自我发展和升华的必要条件时,它可以作为自我的防御体系。著名的口头禅“有什么用呢”就是这一防御体系的表现。但这一倒退限制了自我的能力,表达了面对过于复杂的现实世界的某种屈从。 大部分现代的通讯手段也鼓励人们更多地运用情感而不是理智。通过画面、声音、形状和颜色,感觉功能被调动起来了,小孩懂事也更快了。电话、电视、录音机、电脑、传真,还有电影和音乐都更刺激感觉而不是理性的发展。的确,对儿童来说,感觉的发展是必需的,但是智力的教育工作也同样必需。比如说,电视是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信息传递手段,但在任何情况下,它也不能代替智力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教育。电视尤其刺激感官而不能培养智力,它会使儿童的记忆力和批判精神停止发展,因为儿童看电视时是被动的,而且电视让儿童分不清想像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现在有为青少年播放的科学教育节目。年轻人都被要求看一系列关于动物的科学短片,而这样做的结果却使教师和观察家们感到困惑:年轻人只记住了片子的氛围,片子的内容被遗忘了。只有语言和思想能完成这个教育任务,用图像代替它们会阻止心理向理性阶段发展而让它继续停留在感性阶段。为了思考、记忆和运用知识,要有能力把事物用词语表达出来,要有能力有逻辑地把词语组织起来却不接触事物本身:谈论苹果并不需要把苹果摆在面前。 同样,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儿童和青少年抱怨难以集中精神和长时间地思考。这是因为智力被分割了,许多的学生作业反映了这一点:这些作业就像电视短片一样不考虑真实性和严密性。如果说由于课程安排的缘故学校的教育水平提高了(这并未得到证实),长时间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语言水平却并未得到提高。现在,我们每天只要有一点不知如何分析和思考的感情和事实,就用“太”、“绝对”、“超级”、“巨”这样的词来形容。为陈
责任编辑: